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江苏苏州吴中郭巷镇施氏资料汇编--转自施晓平新浪博客 (现已停服,附pdf文档)
2022-05-06 23:25:47 1410
  • 收藏
  • 管理

    (上篇)
               一、   前    言
         郭巷镇位于苏州葑门外,原系荒村,属长洲县(后归元和县)尹山乡所辖。元末明初崇明施氏迁居于此,又有吹鼓手董氏、师爷陈氏附居,三姓子孙繁衍,至清代中后期,渐成市镇。
         施氏、董氏原均有家谱,陈氏自陈希濂考中光绪辛卯科(1891年)举人后,迁居海外的子孙根据他的履历表,也修了一份世系表(表中记载他们的始祖陈子俞明末清初自华北迁尹山,后转徙郭巷,至今已传十三、四代)。《董氏家谱》记至民国年间,已达十六、七世;施氏家谱修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称《尹山施氏家谱》,藏于苏州天后宫桥(今西北街38号)施筠清(18851934)家。筠清公曾任民国吴县第一区区长、吴县商会主席等职,慨然有志于存恤族中鳏寡孤独,以其家产业“施和记缎庄”之收入,每年依谱发放抚恤金。“文化大革命”期间,筠清公之孙整理祖父遗物,翻得家谱,上交组织,于是两百年古谱毁于一旦。由于该谱系手抄本,有无副本无考,加之其他存世者均未见过,故已说不清施氏家族的来龙去脉(筠清公之孙只记得祖上都是做官的)。另外,由于祠堂被毁,牌位失考,家堂里的牌位也均在“破四旧”中被清除,加上族人对祖辈事迹不够重视,故各房连自己祖父以上的名讳也不一定说得清楚,现根据口碑资料,对照地方志之记载,编成本册。



                        二、祖  先  事  略
         根据《吴县志》、《长洲县志》、《元和县志》记载,明代成化辛卯科(1471年)举人施悌(字天禄,生于1451年)为郭巷人,官至姚安(今云南大姚县一带)知府,去世后葬在尹山上,学者都穆为他撰写了墓志铭;郭巷施氏也指尹山施悌墓(有石兽)为祖坟;另外,清末郭巷镇澹台子祠(后人以为系施氏宗祠)附祀施悌,由郭巷镇施氏主祭,可见,施悌为郭巷镇施氏祖先无疑。遗憾的是,遍翻都穆存世著作,都未能找到施悌墓志铭。
         施悌的高祖父施宗义(字景仁),长洲人(郭巷当时属长洲县),洪武初年被选为福建建宁知府;曾祖施礼,字尚仪,与他父亲同时被选拔,做官不受俸禄。施悌为官也有清名,他任湖广永州同知时,曾到乡间勘察,路上遇到强盗,强盗问他的姓名,手下想用假名应付,施悌说:“正想让强盗知道我的姓名,何必用假名呢?”强盗一听说施悌的名字,便说:“听说施公是个好官,我们怎么忍心侵犯呢!”于是解散而去。后调任宗人府(主管皇族事务)经历,出知姚安。姚安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非常难以管理。施悌到任后,以皇恩、信义开导他们,民风逐渐开化。数年后,他以年老乞归,行装都已准备好了,不料身患重病,在姚安去世,土官(少数民族自己推举出来的地方官)高凤哭得非常伤心,当地百姓有人提出要为施悌做衣冠坟。
         施悌以后,族中名人不见经传,但施氏家族迅速庞大,到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前夕,整条郭巷街几乎都被施氏占据,各房累计建有厅堂二十余处。当时,笃行堂施传镳(秀才,即云门先生)以渊博的知识,被称为“两脚书橱”;另一名秀才施庆清因不肯做太平军的官,被太平军杀害;施筠清之父被迫流落他乡。战争结束后,抽鸦片之风蔓延开来,族人因此败家者甚多。泰安桥石碑上记有捐款施氏18人(基本上是一家捐一笔钱,故可推断当时有施氏10余房),至解放前夕,留在郭巷镇的有子孙存在的施氏厅堂只有7只了,即有余堂、松心堂、醉白堂、长生堂、培德堂、仁善堂、勤恪堂,外加施筠清家(堂号“教经堂”),共计8大房。然而,建国数十年来,施氏子孙外迁者居多,留守者越来越少。因恐日后资料更无从查考,遂将可以考证的材料汇编,一备后人查考,二来或许对研究郭巷镇的起源、发展有所裨益。



                  三、各  房  情  况
    笃行堂(在郭巷街中段,西南面对东浜,规模巨大,现仅存偏厅),一代名师施传镳(云门)支,已绝户。
    醉白堂(在笃行堂东100米处,有厅,已除,民国郭巷乡议会议长施曾荫支)、勤恪堂(在镇西泰安桥西南堍,现存圆堂一只,规模中等,施晓平支)。
    长生堂(在泰安桥东北堍,厅堂已除,郭巷中学教导处施玉明支)、仁善堂(在港南,醉白堂东南面,厅堂已除,施仁初支)


    培德堂(在泰安桥北堍,原有一厅、五堂,今均除,原中国船舶工业重工集团物资西南公司机电处处长、公司办公室主任施煜民支)
    松心堂(在郭巷街东端,规模甚小,今尚存,郭巷乡经委副主任施益林支)
    有余堂(仅存堂号,堂址无考,国民党少将施闻光支)
    教经堂(堂址在勤恪堂西,西浜口,规模中等偏下,1993年倒塌,民国吴县商会会长施筠清支)

    其余各房材料:(沿郭巷街从东向西写起)
        1、东街沈氏圆堂,不知原系哪房施家,子孙情况也不明了。
        2、施炳仁家,在沈家路对面(可能与沈家圆堂原为一体),因建中心小学拆掉。施炳仁无嗣。
        3、施桐生家,在沈家西侧、松心堂东面,堂名失考,面阔三间,为明代建筑,至今犹存,木质柱础,堪称小镇一奇。原系施氏某房居所,后卖与吴荣章,解放前又卖与施桐生,现为桐生孙辈所有。


        4、喻家厅上(后曾办过影剧院),现阔五间,当为原施氏某房居所,后卖与喻家。
        5、施龙光(字觐之)家,在今东街储蓄所址,堂名失考,面阔三间。施龙光为陈举人之师,有一子小名阿板,阿板无嗣,领养吴江屯村某氏为子,人称小阿板。小阿板在苏州工作,老房坍掉,遂卖掉。小阿板亦无嗣,解放后回屯村,成五保户,现已故。
        6、郭巷房管所,佚堂名,面阔三间,已拆除,不知原系施氏何房居所。
        7、笃行堂别宅,在郭巷房管所西侧,有圆堂两只,规模中等;房屋之南有大河埠。圆堂现卖与濮氏,1998年翻修;其余房屋卖与董氏。大河埠也已废弃无存。
        8、丁家等居民圆堂,堂名无考,面阔三间,较为高爽,后有楼厅,今俱存。下场屋现归汪氏,施炳仁之妻巧玲曾居住其间。不知是否系施炳仁老宅所在地。
    9、倪家圆堂,面阔三间,规模中等偏小,今存一间半。倪氏迁自香山,已传六、七世,当于清末从施氏手中购得。
    10、施宝珠家,在倪家之西,面阔三间,规模中等偏小。施宝珠之女爱仁迁上海,遂卖与董氏,今圆堂已拆,仅存梁架及柱础。
    11、迎春旅馆内厅堂,面阔四间,规模较大,现已无存,主人亦不知为谁。
    12、李家圆堂,面阔三间,规模中等偏矮,梁架扁作,今尚在。
    13、邹家、徐家、蔡家居所,在李家圆堂之西、醉白堂之东,面阔三间,规模中等,沿街房屋门面高爽,沿河有楼厅,现多尚存。原主人无考。
    14、方氏圆堂,本施桂生家,因迁居黄潦泾,遂将房屋卖与方氏。后施桂生得长房(醉白堂)家当,复迁回郭巷。
    15、戴家圆堂,位于方氏圆堂之西、笃行堂偏厅之东,面阔三间,规模中等偏小,已传六、七世。今除。
    16、吴家、丁家居所,在笃行堂之西,不知原貌如何及原主人为谁。
    16、钱梓楚家,位于吴家、丁家居所之西,面朝东浜,面阔四间,规模较大,前后共四进,附园子甚大。不知原主人为谁(只知钱梓楚父亲曾娶郭巷施家之女为妻,此处可能为其岳父家),卖与钱梓楚(江苏省议员、国大代表),解放后为国家收管翻修,今仍可见一只圆堂,庭柱粗与甪直殷氏宗祠相仿。


    17、董钧伯家圆堂,面阔三间,东有陪弄,大梁扁作,用料较粗,屋檐高爽,至今完好。
    18、李家居所,门前原有石牌坊,疑即施尔宏家。
    19、缸甏店圆堂,面阔三间,规模较小,现尚存。不知原主人为谁。
    20、江家、查家居所,在红板桥西堍,房屋众多,有旧式楼房,徽州江家、郭巷查家清末购置,现已基本无存。原主人名字无考。
    21、王家、董家居所,在泰安桥南苏家弄东侧、祠堂之西,原有四进,第四进为旧式楼房,现存第二进房屋。不知原主人名字。


    (中篇)
    其他有关记载:

    1.              郭巷镇泰安桥石碑所记施氏捐款情况(光绪二年,即1876年)
    施传   :   捐25元                      施菊卿:       捐12元
    施桐卿:   捐12元                       施缗之:       捐 7 元
    施云门:   捐 5元                       施霞卿(内): 捐 4元
    施茂堂:   捐 2元                       施少江:       捐 2元
    施少云:   捐 2元                       施长卿:       捐 1千文
    施慎齐:   捐7百文                      施少卿:       捐 4百文
    施石卿:   捐 2元                       施万昌:       捐 7元
                                              (万昌为“有余堂”行号)
    施恒兴:   捐 3元(估计为行号)           施培卿:       捐 4百文
    施近安?:捐?                        施楣卿:       捐 ?

    2.《吴门表隐》(成书于道光年间)载:
    (1)“郭巷镇节孝坊为施尔宏妻李氏立”(按施尔宏为清顺治——康熙间人)。
    (2)施相公庙,宋咸淳三年(1267)建,祀湖州名诸生施锷,称镇海侯,俗以蟠龙馒头祀之。
    (按施锷生日为农历八月十六,古时每逢此日,各地施氏必派人前往祭扫。施锷的哥哥施钜官至尚书。施相公家谱解放时被守庙法师陈某之侄带到香港,“文革”年间毁。)

    3.乾隆《长洲县志》有关资料:
    (1)施宗义、施礼传:“施宗义字景仁,洪武初科举法未定,诏选富人入官,有初命方岳牧守者,号曰‘人材’。宗义时在选中,知闽之建宁,任三载,荐拔皆得其人。后谪戍龙山,以老疾归。子礼字尚仪,与父相继被征,同时人材,有沈(同‘沉’)玠,官仓曹不受禄,徐子祥以荐官御史。”
         (2)施悌,“成化辛卯(1471年)举人”,时年二十一岁。由此可知施悌生于1451年。

    4.乾隆《元和县志》有关资料:
    (1)   施悌传:“施悌字天禄,郭巷人,少岁补郡学生,领乡荐,屡试礼部不第,就选得湖广永
    州同知。会守缺人,署府事,清惠相济。尝勘事郴州道,遇猺贼,问姓名,从役欲更名应之,悌曰:“政欲贼知我名,何更也?”贼曰:“吾闻施公善抚民,吾忍犯耶?”解散去。任满擢宗人府经历,久之,出守姚安。姚安远在滇南,夷獠相杂,剽悍易动,悌一以恩信示之,凡二载,蒸蒸向风。乞致仕归,已治装矣,疾作,遽卒。同知高凤,土官也,哭之甚哀。獠民有乞衣冠葬者。柩归葬尹山之阳。”
                                            (见卷二十二第三十一页反面)
        (2)李氏,年十七嫁施尔宏,二十四夫亡,舅年迈,遗孤三岁,氏力谋事养子。既冠,为娶媳尤氏,未三载,子又亡,无出,姑媳相依苦守。又以宗祧攸系谋于族,为亡儿置嗣娶妇,三世之事一身兼任。雍正三年旌表。
                                            (见卷二十八第五十二页正面)


    (下篇)

    5.民国《吴县志》有关记载:
    (1)施传镳,字云门,(咸丰二年)恩贡生,工时文制艺。家郭巷,与尹山袁学澜、蠡墅王国宝并负时名。有《西台诗草》。粤军渐逼,见各处设乡团局,有绛帐,师儒偏讲武,青衿子弟半谈兵之句,盖悯吴中文弱,作谆勉语也。晚年名益噪,嗜酒佯狂,目无余子,而诱掖后进,成就者以数百计,故人亦交誉之。
                                                .家述叁共赏集.
                                                 (见影印本第164页)

    (2) 施庆清,监生,居郭巷。粤军至,授以伪职。庆清逃匿光福山祖墓。同治二年,清兵入吴江,庆清潜归,遇粤军,受伤死。  .昭忠录.

    (3)  澹台子祠在葑门外郭巷镇,旧在尹山巅,祀先贤澹台灭明。宋南渡后尹和靖读书其中,遂以和靖先生附祀。明练埙设义塾于其中,改名澹台书院(宋濂记),后毁。清康熙中尹山寺僧明宗谋重建而未成,雍正初始落成焉。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诏以明姚安太守施悌配享。咸丰十年毁,同治中移建今所,施氏后裔主祭。               
                                           (见卷三十五 .坛庙祠宇三)

        (4)《尹山施氏家谱》,乾隆中修,天后宫桥施松亭家藏旧抄本。
                                            (见卷第五十八上 .艺文考四)
        (5)施廷正妻季氏守节,雍正十三年旌表。(该牌坊在西栅口,属勤恪堂)

    6、《苏州市志*施筠清传》
         施筠清(1885—1934)  苏州人。号魁和,父松亭,业纱缎庄。施筠清14岁辍学习商,年长后入商团九部为队员。民国13年(1924)江浙两省军阀混战,施筠清就任商团九部队长,筹团饷,征团员,率部登城守卫,历时3个月。后被选为苏州商团团副。民国19年后,任苏州第一区区长、苏州总商会常务委员、吴县县商会主席委员等职。施担任社会职务甚多,如纱缎庄同业公会会长、苏州救火会联合会主席委员、江苏全省商会联合会常务委员和高等顾问、纱缎小学校董、国货陈列馆馆长、中山堂管理委员、苏州国货商场董事长、苏福长途汽车公司监察以及禁烟委员会委员等职,23年苏州旱灾严重,又被任为勘察委员。10月18日赴娄门勘灾,傍晚返家即病,至19日去世,终年50岁。                               (见第一册第十三卷人物第797页)
                                          (据考证,施筠清应生于1886年)
    7、口碑资料:
      (1)1986年,上海一施姓退休邮递员来郭巷,欲探宗祠,并云祖上曾官至山东道台,有皇帝钦赐黄马褂一件,至今犹存。因告知宗祠早已毁坏,乃怏怏而去。按赐黄马褂为清代习俗。查清代官山东道台之施氏,唯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施补华,道光举人。估计该邮递员即施补华之后。
      (2)施仁初(全根)公告云,郭巷施氏与北洋政府驻美国公使施肇基(吴江震泽人)家联过宗。


    新浪博客现已停服,图片链接失效。

    PDF版下载:

    1_20220506232439d6f97.pdf


    更新记录:

    2017.06.12自施晓平新浪博客转发在老版网站

    2022.05.05施氏族谱网转至新版网站


    上一页:《姑苏施氏》--施晓平 下一页:滇黔施氏始祖彦清、彦荣、彦成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