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安次县大益屯村(始迁祖祖居地)和广阳区郭桑园村(十二世世迁,现三四百人)。
后有迁天津静海支系,该支又有迁甘肃苦水镇
河北廊坊安次县大益屯村(始迁祖祖居地)和广阳区郭桑园村(十二世世迁)。
(其他村落正在统计中。。。)
后有迁天津静海支系(该支有迁甘肃苦水镇)
支系名人
施礼 (1372-1445)字仲节,伯诚公之子,洪武二十九年丁丑韩克忠榜进士授行人司司副,擺河南布政司参议,淮安府知府,山东道监察御史,迁大理寺承,少卿,宣德二年官刑部右侍郎,以刑部尚书致仕,生平廉以持己,宽以平刑,丞延尉而辩冤直枉,掌秋官而诛侯锂奸,竭力二亲之养,至身五帝之朝始终无疵,朝野共仰,春秋七旬晋三。
施绅,禮公之子,宣德丙午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累官通政司有参议,户部主事。
施纯 (1435-1484)字彦厚,禮公之子,成化乙西举人,成化二年丙成罗纶榜进士授翰林院吉士,改户科给事中,久之芳声茂著,累迁鸿肺胪寺少卿,熟悉礼度得庞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晋太子少保。
施懋,绅公之子,正德王申选贡授大同府训导。
2021.03.24
我对"河北廊坊安次县大益屯支系/伯诚公支系/松蔚堂"模块的修改意见
①标题中"安次县"应改为"安次区"
②"始迁祖/肇基祖的祖居地"一栏
昔丹徒并非今丹徒,明朝丹徒县对应今镇江京口区辖地。这里应用古地名标注今地名,不能古今地名混用。建议改为"明·镇江府丹徒县(指今江苏镇江京口区辖地)"
③"始迁祖/肇基祖的定居地"一栏
安次县已改为安次区,不应混用,应填写古地名标注今地名。建议改为"明·顺天府东安县常伯乡益留里(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码头镇大益屯)"
④"该支系迁移历史"一栏
"生而岐挠凤昭美誉"中有两个错字,即"挠"应为"嶷","凤"应为"夙"。
"勳"建议改用简化字"勋"更易理解。
"上请造赠"中"造"应为"诰"。
"遣從者与偕"中"從"字建议用简化字"从"。
建议将"卜居顺天府"改为"卜居明·顺天府"
建议把"(今安次县)"去掉。
"徒名医"应为"从名医"。
⑤"该支迁派信息"一栏
县区名称混乱,"安次县"应为"安次区"。
"十二世世迁"应为"十二世始迁"。
此段迁徙信息少而不详,建议改为如下:
始迁祖(一世)伯诚公,元末赴京上请诰赠,明初入籍顺天府东安县常伯乡益留里(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码头镇大益屯)。
三世祖绅公,刑部尚书礼公之第三子,因参与"参奏权奸反被权奸奏",恐家遭陷,其公子(四世)偕仆逃至沧州城南万家庄,入赘万门,为避祸改姓"时",后及朝中事平回东安县益留屯。其后裔成为大益屯施氏在沧州的时姓支派。
六世祖大章(后更名素志)公、大序(后更名素贵)公二兄弟同迁静海(今属天津市静海区)。
十二世天引公迁居郭桑园(今属廊坊市广阳区)。
xⅹ世ⅹⅹ公迁居甘肃永登县苦水镇。
⑥"该支后人分布村庄列表"一栏
"安次县"应改为"安次区"
⑦"该支名人"一栏
"施礼"词条:
"擺"应为"擢","大理寺承"应为"大理寺丞","丞延尉"应为"丞廷尉","辩冤直枉"应为"辨冤直枉","诛侯锂奸"应为"诛佞锄奸","以刑部尚书致仕"不是事实,应改为"卒于官"。
整条建议如下表述:
施礼(1372~1445),字仲节,伯诚公次子,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二甲第二名进士,初授行人司司副,奉使交趾(今越南),后莅事五帝之朝,历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参议、淮安知府、山东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右寺丞、左少卿、刑部右侍郎、尚书,卒于官。
"施绅"词条:
"禮公"应用简化字改为"礼公"
"宣德丙午"应为"宣德乙卯","通政司有参议"应为"通政司右参议"。此整条建议如下表述:
施绅,刑部尚书礼公之第三子,明宣德十年(1435年)乙卯科乡试解元,历任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山东清吏司主事、四川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员外郎、署郎中事员外郎,累官通政司右参议,仍事户部。
"施纯"词条:
"1484"应改为"1485","禮公"应改为"礼公","乙西"应为"乙酉","丙成"应为"丙戌","吉士"应为"庶吉士","鸿肺胪寺"应为"鸿胪寺","得庞"应为"得宠"。整条建议如下表述:
施纯(1435~1485),字彦厚,刑部尚书礼公之第五子,明成化二年(1466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二百二十四名,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户部给事中,历年滋久,茂著芳声,升鸿胪寺右少卿、左少卿,操履清慎,复升正卿,盖励忠勒,特进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再晋太子少保,卒于官。
"施懋"词条:
"正德王申"应为"正德壬申"。此条建议如下表述:
施懋,绅公之次子,明正德七年(1512年)恩贡,授大同府训导。
建议添加:
施为霖,又名霖,字天和,号苍泽,刑部尚书礼公之元孙(大益屯施氏六世),明万历贡生,先供职于山东单县、阳谷县,后擢山东兖州府峄县县丞,再升山西朔州马邑知县。勤政恤民,鲜有政声,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