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序
帝王之御宇也文治武功相倚并重盖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疏附先后奔走御侮皆为下国之缀旒焉族姓既繁而后或克纘先绪而无替厥服或仅守前业而不失显名要必水自源流木从根植其支分而派析何非一线之穿连乎明初我始祖滸自应天随皇明成祖皇帝北下有军功恩封灵山卫赐百户职分守夏河寨偹御所廕袭数世至吾本支四世祖楨率兄弟叔姪辈奉旨迁高密县境内佔荒地数处共地百顷餘为屯军之所以作灵山卫屯军至国朝雍正十二年裁卫版籍入高密县二十一屯内始获安居欲叙谱系惜天不永之以寿呜呼痛哉十世孙云龙考之始祖滸创垂时相距四百有餘年夫固世远年湮矣兼之门衰祚薄户口日际式微其信而有徵者几何哉顾摧败零落愈延愈甚苟不及今急为考核将所谓残缺失次者伊于胡底耶於是以固陋之识承祖楨志按支而叙其可考而知者信手直书必使之寓目了然间有人传而名无考名传而支不分者要皆血脉兴祖流通精神兴祖贯注不得不律以闕文俟考订於异日庶几凡我同族知子姓之众皆出一人之身虽星散各方自不至陌路相视云
道光拾贰年岁次壬辰仲夏榖旦
十世孙云龙谨志
十二世孙有政沐手敬书
江苏海门施红俊断句:
序
帝王之御宇也,文治武功相倚并重。盖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疏附、先后、奔走、御侮,皆为下国之缀旒焉。族姓既繁,而后或克纘先绪而无替厥服,或仅守前业而不失显名。要必水自源流,木从根植,其支分而派析,何非一线之穿连乎?
明初,我始祖滸自应天随皇明成祖皇帝北下,有军功,恩封灵山卫,赐百户职,分守夏河寨偹御所。廕袭数世,至吾本支四世祖楨,率兄弟叔姪辈,奉旨迁高密县境内,佔荒地数处,共地百顷餘,为屯军之所,以作灵山卫屯军。至国朝雍正十二年,裁卫版籍,入高密县二十一屯内,始获安居。
欲叙谱系,惜天不永之以寿。呜呼,痛哉!十世孙云龙考之始祖滸创垂时,相距四百有餘年。夫固世远年湮矣,兼之门衰祚薄、户口日际式微,其信而有徵者几何哉?顾摧败零落,愈延愈甚。苟不及今急为考核,将所谓残缺失次者伊于胡底耶?於是,以固陋之识,承祖楨志,按支而叙,其可考而知者信手直书,必使之寓目了然间。有人传而名无考,名传而支不分者,要皆:血脉兴祖,流通;精神兴祖,贯注。不得不律以闕文,俟考订於异日。
庶几凡我同族知:子姓之众,皆出一人之身;虽星散各方,自不至陌路相视云。
道光拾贰年 岁次壬辰仲夏榖旦
十世孙 云龙 谨志
十二世孙 有政 沐手敬书
江苏海门施红俊译文:
序
帝王统治天下,文治与武功相互倚靠,同样重要。有文化教育,必然有国防建设。内外朝臣、辅弼重臣、对外使臣、御敌武臣,都是天下的表率。家族姓氏已经繁衍开来,而后代或者能继承祖先的世业而没有废除他所担任的官职,或者仅仅守住祖先的家业而不丢失(家族)显耀的的名声。总归,水从源头流下,木从根部栽种,支系分出与族派析分,为什么不用一条线穿连呢!
明朝初年,我的始祖滸公,从应天府跟随皇帝明成祖北下,立有军功,恩封在灵山卫,赏赐给百户这个武官之职,分守夏河寨备御所。袭承先辈相应的百户官职几代后,到了我这一支四世祖桢公时,(他)率领兄弟叔侄等,奉旨迁到高密县境内,占据几处荒地,共有土地一百多顷,作为军队屯垦的地方,(族人)用作灵山卫屯垦的军士。到了国(清)朝雍正十二年,裁撤卫所,登记户口,加入高密县二十一屯内,才开始获得安定的居所。
想要记录谱系,可惜老天不赐给永远的寿命。呜呼(哎呀), 痛哉(痛心呀)!十世孙云龙考证到的始祖滸公开创传之后世基业的时间,相距现在已有四百多年了。本来年代久远了,加上门庭衰微、福祚浅薄,住户和人口一天比一天减少,可信而能证实的谱系有多少呢?看到(谱系)破损、(家道)衰败,越往后越严重,如果来不及现在迅速考证核实,把所说的残缺不全、失去排序的谱系损坏到什么地步为止呢?于是,(我)用浅薄的知识,承接祖先桢公的谱志,按照支系而记录,(对)那些可以考证到而明了的谱系,随手直接书写,必须让它处于一看就能明白之间。
有的人有传闻,名字却无法考证,名字流传下来却支系却无法分清。重要的都在于:以血脉传承振兴祖业,畅通无阻;以精神风貌振兴祖业,融会贯通。不得不把脱漏的字句梳理出来,等待将来的考证修正。
但愿凡与我同族之人都知道:虽子孙后代众多,都是出自一个人身上的血统;虽然星散到各个地方,自己不至于路上遇见却相互当成陌生人啊!
道光拾贰年 岁次壬辰仲夏榖旦
十世孙 云龙 谨志
十二世孙 有政 沐手敬书
浒[][一世]
┃
┗二世祖[二世]兄弟四人遇兵火歴乱讳氏俱失考
┃
┗三世祖[三世]从兄弟五人
┃
┗桢[四世]从兄弟九人,桢率兄弟叔侄辈自夏河城迁高密施家屯(今西施家屯)
┃
┣應元[五世]
┃ ┃
┃ ┗常興[六世]
┃
┃
┣應選[][五世]
┃ ┃
┃ ┗常吉[六世]
┃
┃
┣應進[五世]
┃ ┃
┃ ┗常增[六世]
┃
┃
┗應登[五世]
┃
┗福[六世](东迁八里建屯为东施家屯村)
┃
┗亦栢[六世](东屯住城后小王家庄支派)
┃
┗金相[十世]
┃
┗金匮[十世]
目前所知一世浒公---四世桢率兄弟叔侄迁高密支各迁派信息:
1. 老屯支派(现西施家屯村)始祖:桢率兄弟叔侄
2. 南屯支派(南施家屯,也叫小施家屯、小南庄,现已合并到西施家屯,原位置在西施家屯村南邻,目前不能分清具体哪些族人是其后人)始祖:多位始祖
3. 西南屯支派(原房家屯,柴沟后张家屯西南角,靠近土庄,目前不确定哪些是其后人,据传已回老屯)
4. 东屯支派(现东施家屯村)始祖:福
5. 东屯支派住城后小王家庄支派(现幸福村有其后人)始祖:亦柏(亦栢)
6. 胶西乜庄支派 始祖:十世金相
7. 大桁西小刘家庄支派(现胶州市大行二村西边的刘家庄村,因村不大,经常被称为小刘家庄,2019年末刚建立联系):始祖:十世金匮
8.醴泉街道康庄社区(原康庄镇)后毛家庄支派:几户
9.据说多年前大牟家有本家曾到西施家屯收粮食,说起来是一支。
10.多支迁东三省及其他地区,暂不能很好的统计。
11.不断发现和更新中。。。
另:寻施希元老人及后人,山东潍坊高密拒城河西施家屯村,在1940年前后离家出走,施希元,兄弟三人,老大施希录,老三施希俊的后人在寻亲,在1960年前后曾经有人捎过口信,只说在东北,从此后便杳无音信,现家人急寻,谢谢大家,求转发!请直接联系13664634666,13053678566,全家急盼施希元后人与我们联系!
本支系分布村庄名字:
按行政区划:
高密市拒城河镇(社区):西施家屯村(500人)、东施家屯村(200人)、刘家官庄村(7户)、新民庄村(2户)、
高密市城区:市区、薛家村、幸福村、皋头、尧头(城区的施氏几个支派都有居住)
康庄社区:后毛家庄(几户)
青岛市胶州市胶西镇乜庄村(200人)
青岛市胶州市刘家庄村(100余人)
2.按迁移历史:
高密施氏族谱谱续:明初我始祖浒自应天随皇明成祖皇帝北下有军功恩封灵山卫百户职分守夏河寨备御所荫袭数世至吾本支四世祖桢率兄弟叔侄辈奉旨迁高密县境内占荒地数处共地百顷余为屯军之所以做灵山卫屯军至国朝雍正十二年裁卫版籍入高密县二十一屯内始获安居。
高密施氏全部是浒公后人,各分支派共计一千余人,是不能通谱的小支系。
一世祖:浒公(高密施氏族谱谱载始祖,百户职,南京周边施氏军屯移民至胶南夏河城)
二世祖:兄弟四人遇兵火历乱讳氏俱失考(皆为浒公之子)
三世祖:堂兄弟五人讳金、银、勝、松、义(均不知是二世哪位先祖所生)
四世祖:从兄弟九人讳泽民、化民、祐民、桢、祥、聪、明、向民、爱民(均不知是三世哪位先祖所生)
迁派:
1.一世浒(南京-->山东胶南夏河城)---->
4.四世桢率兄弟叔侄辈(夏河城--->高密施家屯,现西施家屯)---->
6.1 | ?---->六世福(西施家屯---->东施家屯)---->清怀无嗣,老屯支派嶙承嗣(桢-应进-常增-绳文-培智-定国桢-应进-常增-绳文-培智-定国-清涟-嶙)
6.2 |?---->六世亦栢(西施家屯---->东屯支派住城后小王家庄,后该支又有迁薛家村、幸福村、康庄镇毛家庄村等地者)
10.1 | ?---->十世金相(?--->胶西镇乜庄村)
10.2 | ?---->十世金匮(?--->大桁西小刘家庄)
13. | ---->老屯支派十三世封南(西施家屯---->刘家官庄)(通过刘家管庄施立俊、施建刚、施建林了解到,管庄的施姓自西施家屯十三世封南迁去,封南在谱里有重名,这位封南的世系为:桢-应进-常增-绳文-培智-定国-清涟-玕-凤彩-封南、锡南、保南。封南、锡南、保南三兄弟一起到了刘家官庄,投奔王氏,估计时间在1900年前后。目前轴子上已经记到立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