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
6个市辖区、3个县、1个县级市
迎泽区、小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
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
古交市
长治市
4个市辖区、8个县
潞州区、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
长子县、沁县、沁源县、平顺县、武乡县、襄垣县、黎城县、壶关县
大同市
4个市辖区、6个县
平城区、云冈区、新荣区、云州区
左云县:
左云县马道头乡施家窑村(约200家)(施玉龙提供)
阳高县、
浑源县:
雁北地区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现已不复存在。原所辖十三县,七县属大同,六县归朔州。
雁北浑源县:熊子沟村、青磁窑村(施边钊提供)
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
阳泉市
3个市辖区、2个县
城区、
郊区:
郊区河底镇山底村(约六七百人)(施贵仓提供)
矿区
盂县:
东梁乡辛庄村(200多人)(施肇鑫提供)
苌池镇东苌池村(50人左右)(施肇鑫提供)
仙人乡石跪村(100人左右)(施肇鑫提供)
秀水镇东城武村(施肇鑫提供)
孙家庄镇烏玉村(施肇鑫提供)
苌池镇大围村(135人,有谱,施芝光公)(施明枝、施秋旺提供)
平定县
晋中市
2个市辖区、8个县、1个县级市
榆次区、太谷区
祁县:
有本家,不多(施瑞俊提供)
寿阳县、昔阳县、平遥县、灵石县、左权县、和顺县、榆社县
介休市
朔州市
2个市辖区、3个县、1个县级市
朔城区、
平鲁区:
平鲁区下木角乡拖川峪村(约两三百人,寻陕西米脂施氏)(施俊秀提供)
应县:
雁北地区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现已不复存在。原所辖十三县,七县属大同,六县归朔州。
雁北应县北马圈村(施边钊提供)
山阴县:
雁北地区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现已不复存在。原所辖十三县,七县属大同,六县归朔州。
雁北山阴县史家屯村(施边钊提供)
右玉县
怀仁市
临汾市
(有本家,不知道具体人数)(施民提供)
1个市辖区、14个县、2个县级市
尧都区
古县、吉县、隰县、蒲县、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安泽县、浮山县、乡宁县、大宁县
永和县、汾西县
霍州市、侯马市
忻州市
1个市辖区、12个县、1个县级市
忻府区
代县:
代县城东北街(施边钊提供)
城关北关村(施边钊提供)
阳明堡太和岭口村(施边钊提供)
代县北关村(约100人,阿官公)(施跃忠提供)
定襄县、五台县、
繁峙县:
繁峙县牛家川村(施边钊提供)
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
原平市
吕梁市
1个市辖区、10个县、2个县级市
离石区
临县、岚县、兴县、方山县、中阳县、柳林县、文水县、交城县、交口县、石楼县
汾阳市、孝义市
运城市
1个市辖区、10个县、2个县级市
盐湖区
夏县、绛县、新绛县、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垣曲县、平陆县、芮城县
河津市、永济市
晋城市
1个市辖区、4个县、1个县级市
城区
泽州县、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
高平市
代州施氏始迁祖为施阿官(施德、施庸)字应科,原居江苏溧阳德随乡。元未明初他参加了反元的明朝的义军,从公元1368一1392年一直随军参战,因屡立战功,到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钦封振武卫太原左所总旗,世袭百户。明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其子施源(代州施氏始迁祖二世)袭封昭信校尉,振武卫后所总旗,世袭百户。当時的振武卫衙门设在代州城内(是当時代州五大衙门之一)。这样施源就在代州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了。直到代州施氏第七世为施锐、施钺、施铵、施铭弟兄四人。其中施钺、施铵、施铭弟兄三人都迁居山东省临清市一带。只有施锐一人留居代县繁衍至今。至今代州施氏己发展到二十四代,除山东临清外已分支到周围的繁峙县及雁北的应县、浑源县、山阴县等地。(本人为二十一世孙)(施边钊提供)
其中:
石跪村和阳泉山底为一支,
苌池,大围,东城武,烏玉为一支,该支先祖从外地迁来,具体年代也搞不清,只存五处墓地,但碑石无存,无资料可查,相关问题均需考证。
据苌池年长者讲,从江苏一带来了兄弟三人,苌池定居一人,辛庄定居一人,阳曲一人,只是传说,无法考证。
代县施氏自江苏溧阳迁来,山东聊城临清施氏是代县的迁出支系。
资料提供者:施肇鑫 施明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