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流
施氏历史来源有四:一、出自子姓。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氏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二、以国名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一带,其后有施氏。三、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四、上古时期的方人后代改姓,施字拆开,就是方人也。
施氏以吴兴为郡望。吴兴郡,三国吴置,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缙云施氏现有青塘施氏和永康施氏分支,另外,历史上还有施宅施氏、下施施氏。青塘施氏居缙云分为三大脉,分别以东阳、缙云、吴兴为郡望。
青塘施氏
据民国38年(1949)《东阳郡泽矶施氏宗谱》载宋濂于明洪武五年(1372)所撰《浦江施氏谱序》称,缙云“施氏,肇自河南汴京。讳极者,迁于湖州府德清县。生四子:曰元、曰亨、曰利、曰贞。元生清,清生节,节生茂,茂生盛,盛生华。华生秀、生文、生质。次子文生宏。宏生四子:长曰坚实,字敦夫,任括苍(今丽水)刺史,值卢约据州,集义兵诛约,封吴兴郡公,赠妻赵氏吴兴郡夫人,就彼(指青塘)居焉。”
据《新唐书·刘汉宏传》载:中和二年(882),胜义军节度使刘汉宏起兵反唐,遣弟刘汉宥攻杭州。中和三年,被杭州钱镠打败,斩刘汉宏弟刘汉容、大将辛约。当时,钟秀文守明州(今宁波市)、卢约守处州(今丽水市)、蒋环守婺州(今金华市)、杜雄守台州(今临海市)、朱褒守温州。朱褒兵力最强,刘汉宏就命朱褒造大舰习水战,派史惠、施坚实、韩公汶三人指挥。光启二年(886),杭州都指挥使钱镠率诸将攻越(今绍兴市),破韩公汶军于曹娥埭。又与朱褒战,烧其舰,进屯丰山。施坚实投奔钱镠。
施坚实,字仁甫,号敦夫,湖州德清人,施极十世孙。因归顺钱镠,擢任括苍刺史。适值卢约占领括苍,施坚实与其子在黄龙山招集义兵,于开平元年(907)击退卢约。随后即隐居黄龙山青塘,为缙云施氏始祖。北宋初年,其四世孙施賝,任监察御史,将祖宗的功绩上告朝廷,故赠施坚实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吴兴郡靖胜公;其妻赵氏,追赠为吴兴郡夫人。
施坚实(雅施谱记载生于贞元癸未,即公元802年。如对照上述事件,在年代上尚待商榷。)有四子(各派对四子的长幼顺序有不同的记 载,今据明成化《处州府志》来表述。)一女。
长子施约铨,字守试,因协助父亲攻打卢约有功,擢任押卫团练讨击使兼迎卫镇遏都知兵马使。其孙施赋于北宋初年又由青塘迁居龙湖(今名河西,新建镇泽矶村一部分)。传至第十七世,裔孙施显厌龙湖地狭人稠,又从河西迁河东,改其名为泽矶(今名宅基)。
次子施约言,字守纳,亦因助父平卢约之乱有功,授团练讨击使、兼迎卫镇遏都知兵马副使,追赠银青光禄大夫、缙云郡公,谥曰胜。施约言生一子:施禖。施禖生施賝。施賝,宋初娶西岩周氏为妻。西岩乃周氏所拨妆奁,施賝遂从黄龙山青塘迁居西岩(今属新建镇),为西岩施氏始祖。
三子施约文,迁回祖处湖州府德清县。
四子施约礼,字守节(雅施谱记载生于长庆癸卯,即公元822年。)助父平卢约有功,不愿为官,隐居青塘之上,在黄龙山建造“黄龙护法院”,助田二百余亩,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吴兴郡公。有二子:施权、施衡。施衡之子施隆宋初从青塘迁雅施,为雅施施氏始祖。
以上为施氏三大支,宗谱亦各自分修。其后,裔孙纷纷外迁。
从泽矶外迁的有:泽矶始祖施赋十一世孙施仲成,约于北宋末迁温州,其弟施仲亨迁处州(今丽水)。廿二世孙施韬(1642 - 1715),廿二世孙施韬(1642 - 1715),字莪于,号茂若,庠生,于清前期迁缙云县城东门。廿三世孙施尧恭(1625一?)于清初迁大筠;施我心(1635 - 1665),字曰诚,号九有,其姐嫁丹址王氏,遂于清初迁丹址(今属双川乡);施琏(1653 - 1697),字而捷,于清康熙年间迁朱山(今作朱散,属七里乡)。廿五世孙施张妵(1743 - 1806),字光臣,约于清乾隆年间迁互九(今属七里乡)。
从西岩外迁的有:西岩施氏始祖施賝十世孙施良显,南宋景定年间(1260 - 1264)厌祖居地方狭窄,迁二都西桥(今新碧乡麻村),为西桥施氏始祖。十一世孙施希贤,元初迁往永康:施子细迁往黄店(今属七里乡)。十二世孙施应祖迁笕川。十九世孙施朋,明中叶迁深渡(今属东方镇)。
从雅施外迁的有:雅施施氏始祖施隆六世孙施武,约于北宋后期迁东阳石鼓岭里。其后裔又有从东阳石鼓岭里迁金华华峰山下,即今浦江县地。十世孙施思恭(1218 - 1292),字积谦,南宋历任泰和(今属福建省)知县,退休后迁往西施(今属白竹乡),为西施施氏始祖。又有裔孙施佛( 1156 -?),南宋时迁耒铎岭(今属城北乡);施僧(1157 -?),南宋时迁梅溪南湖,其孙施富(1210 -?)分迁笕川。第十五世施荣仁、荣彩,约元末明初从西施迁青田海溪。至明中叶,十七世耒铎岭施赐(1404 - 1471),字守祥,幼年父母双亡,克勤克俭,创家立业,从未铎岭迁溪圩(今名好溪,属壶镇镇)。第十八世施任(1507 -?)明后期因避乱至东乡苍岭,见其地“四围花木香馥如桂”(《甘罗施氏宗谱·桂山祠堂记》),遂定居于此,名其地为桂山(今属壶镇镇)。约明末,施应义(1571 -?)从溪圩迁景宁。清初,廿三世施礼金从溪圩迁仙居王庄。清嘉庆时,廿五世仙居王庄施国明妻率诸子回迁缙云,前三子居韩畈,后三子居野洼(今湖川),道光后,王庄派下施氏独立成一族。
本支施氏入缙迄今已历36世,1996年居于全县40多个村庄,较集中者有雅施、谢岭、雅施亭、黄龙庵、西施、道门、下施坑口、户九、黄色平、麻村、大佑、宅基、西岩、坑口西、岩沿、插花岩、桂山等村庄。雅施总人口1537人,宅基2406人,西施1070人,桂山456人,麻村295人,其中施氏均占90%左右。
本支施氏迁居外县的有永康、武义、丽水、青田、永嘉、仙居、龙泉、景宁、龙游、遂昌、新吕、余杭、临安、杭州、台湾等地。
永康唐先施氏诸分支
查看上东方《施孟达公房谱》、《施大昇公房谱》和永康《唐先镇志》,明朝时,永康唐先横路(又名云路)义民施孟达(1412—1476),其十世村施宠慎于康熙末迁居缙云上东方,到施宠慎一位曾孙施正仓于咸丰时分迁双龙。
施孟达曾孙施大昇的三弟施大度,有后裔亦在清康熙末迁羊堪头,乾隆时其后再由羊堪头迁东山郭里。至清末,从郭里移到东山;同时,施启阮从郭里迁清塘弄,解放后子孙移入宫前。
清初时,又有施孟达第四兄孟通的后人从唐先分居缙云北洪。清末时,还有从唐先随母先居潜明,其子施福标再定居壶镇中兴。
今这派施氏人数总计约300来人。
施宅施氏
施宅故址在今三溪井南村的东边,据《宫泽陈氏宗谱》记载,第八世漳州教授陈道(1143—1217),娶迪功郎江山县判,施宅施承宗(约生于宋徽宗末期)公之女,施氏当在北宋中期或者以前就已经居此。陈氏与施氏通婚有多起,到明初不见再有通婚记录,估计此支施氏在元至正丁酉(1357)之乱时无传了。
下施施氏
下施,又称石龙,旧属美化乡廿六都,明以前有施氏居此,应姓在宋末元初从应苍山入迁时就是依妻家施氏发族的,其施氏的源流早已不可考了。
人 物
据《缙云县志》和县内各《施氏宗谱》所载,科举时代,施氏有进士五人:宋代,施賝、施贵、施奭;明代,施山;清代,施化麟(武)。举人四人:施祥、施廷佐、施廷相、施应麟,均明代人。辟举十二人:宋代,施郊、施绩、施丰、施韶;元代,施芝、施周、施龙友、施杰、施合;明代,施泌、施宗浩、施德齐。明经五人:施珍、施沚、施道明、施登、施子正,均元代人。岁贡十二人:明代,施斌、施原、施逸、施廷鸯、施怀淳、施之美、施怀瑞;清代,施之大、施汝南、施延功、施绳勋、施霖。例贡十二人:明代,施廷柏、施廷赦、施廷翰、施廷臣、施经、施炳、施燿、施轩、施应龙;清代,施定国、施忠国、施秉镐。邑(郡)庠生七十七人,国(太)学生五十一
来源:
1.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0hYSHvvqBtpJhRdhJ_9Xg
2.施松南转发微信群里
注意事项!!!
本文为网络收集施氏信息或者宗亲提供信息原文库文章,完全保留引用来源和收集渠道,对原文不做任何修改,亦不保证原文的正确性。凡是施氏族谱网按村落或支系标准处理的信息均会附加该数据来源,尽最大可能防止更多错误的发生,也方便在出现偏差后能及时找到数据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