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姑苏施氏》--施晓平
2022-05-06 23:28:12 1722
  • 收藏
  • 管理

    姑苏施氏

    (作者:施晓平)

          施氏起源于姬姓,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尾,字施父,其子以字为氏,为施氏始祖。上海图书馆藏民国《施氏宗谱》(湖州)载,施氏第六世耀英(女),适叔梁纥(孔子父);7世施之常为孔子高徒,后世封临濮侯。26世施延兄弟于东汉末避战乱迁居浙江吴兴,子孙成为望族,并散居全国,故施姓的郡望为吴兴。据2006年1月公布的袁义达等调查资料,施姓在全国排第九十七位。苏州是施姓的集中分布地之一,人数居苏州众姓氏的第四十六位,据2005年年底统计,有10112人(内城区3434人)。历史上苏州施氏曾在城乡建造过8只宗祠。

    姑苏施氏何处来

           三国东吴时吴郡太守朱治之姐嫁给施姓,生的儿子嗣给朱治,名朱然。朱治死后,朱然向孙权请求复姓为施未获准。由此可见,施姓来到吴地很早,但有谱系记载而较早的是崇明《施氏世谱》(编成于清雍正九年,即1731年),该谱称,唐武德二年(619)有“为司户(管理户政的官)者”从秀州(今嘉兴)迁至“姑苏长洲彭华乡第一都”(按彭华乡在今阊门外至浒墅关一带,阊门外现尚有施家弄),崇明一支是宋末从苏州迁居过去的。唐有经学家施士匄(734—802),但根据韩愈写的施士匄墓志铭,施士匄只是吴人,而古代“吴”的地域很广,也就是说,施士匄不一定是苏州人。具有施氏总谱性质的《施氏宗谱》(湖州)载,最早迁居苏州的施氏是第五十四世施振之(封迪功郎),其曾祖安仁(第五十一世)与北宋末、南宋初施全的祖父敦仁为嫡亲弟兄。这样算来,施振之迁居苏州的时间应该在南宋前期。以后施氏又有多支迁居苏州城乡。北宋元祐六年(1091),苏州出了个进士叫施远,南宋嘉定四年(1211)有进士施振,施远、施振的祖上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目前未见资料。

             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湖州(一作婺州)诸生施锷被冤杀,百姓在玄妙观西建庙以祀,庙所在的弄堂也因此被称为施相公弄(在今市新华书店西侧),旧时每逢农历八月十六施相公生日,郡中及附近府县施氏多派代表前往庙内祭祀。太平军据苏时庙被毁。光绪初里人施升荣重建。“大跃进”时废庙改建居民房。该庙原藏有家谱,解放初由看庙人陈氏之侄带至香港,今已丢失。

    关于施相公的传说

    《清嘉录》(卷十二)引《华亭县志》说宋代秀才施锷,饲一蛇,蛇能大能小,大时化为金甲神,勇士、总兵与战,都不能胜,施叱之则缩身入竹管。官府诬施将有异志,杀了施相公。蛇怒,为施相公索命,伤数十人,官府无法对付,只能奏请封施相公为护国镇海侯。因为施相公生前喜欢吃馒头,祭祀时做了大馒头,那条蛇蜿蜒游到馒头上面,一同死了。后来许多地方都建了施相公庙,用盘龙馒头祭祀施相公,这种做法后来成为苏州的一种风俗。

            元、明、清时期,崇明施氏多支迁居苏州,如一支施氏迁居葑门外郭巷,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明末有施美玉迁居太湖边的香山。浙江一些地方的施氏也有不少迁居苏州的,如明代中期桐乡县乌镇施玘(字景德)葬于虎疁(今浒墅关镇),子孙遂定居于此。据《国朝献征录》记载,安徽亳州也有施氏于南宋时迁至苏州,子孙至明中期有施文显(字焕伯)为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至河南信阳知州。当局势动荡时,施氏族人四散分居,再加上外地施氏的迁入,到明清时期,苏州城乡施氏的分支,著名的有府城支、东山支、浒墅关支、相城支、郭巷支、吴江震泽支等。这些家族虽说祖籍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以施之常为祖先,故可统称为姑苏施氏氏。

    东山支——年轻状元此中来

        根据民国《施氏宗谱》(湖州),湖州施氏先后有三支迁居东山。一支是第五十六世施新年,按辈分推算,迁居时间在南宋中后期,谱称“洞庭派”;第二支是六十六世施理,居“洞庭施巷”,时间大致在明朝中期;第三支是六十九世施朝德,谱中直接写居“吴县东山”四字,时间估计在明朝后期。另外,还出现了一个“太湖派”,由第五十四世贞之和五十六世福年迁居形成。以目前的施氏分布情况看,这个太湖派也很可能在东山境内。

          明朝起,东山施氏开始兴旺,其中施槃(1417--1440,字宗铭)为明正统四年(1439)状元,时年23岁,为明代苏州府第一位状元,也是明代开国后全国登状元榜最年轻的一位,授翰林院修撰,惜次年即病逝,以其弟之子施凤(字鸣阳)为嗣。施槃为人警敏善应对,自幼随父经商淮上,他却不愿继承父业,奋志读书。某日有张都宪来访,试以上联:“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施槃对曰:“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有一次随父亲到扬州,在船头送客时施槃不小心掉进河里,众人急忙把他拉上船,他立即吟诗说:“脚踏船头船便开,天公为我洗尘埃。诸君莫笑衣衫湿,才向龙门跳出来。”施槃故居现尚存明代大厅一座,现已归雕花楼宾馆。

          明朝后期,东山施氏又出了个举人施大政,天启年间参与修神宗、光宗两朝实录,官至府通判。袁崇焕抚辽东,自请为参军、守备,以退敌之功升都司,成为袁崇焕的左右手。后引疾归隐山中,著有《书旨阐明》、《学古编》、《剑花集》等,惜均佚。

          清代东山施姓出了两个进士,顺治四年(1647)施凤翼考中进士,后官浙江上虞知县。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施昭庭又中进士,后官江西万载知县。万载地域险僻,三万多客民住在该县,已有几十年历史,被称为“棚民”。当时有自台湾来的温尚贵盗党散居山中,经常扰民。施昭庭让县民联络棚民,侦察匪贼内部情况,并集中兵力打败匪贼,地方因此得以安宁。后来巡抚调集大兵,将捕杀棚民,被施昭庭救下,他又奏请核对户口,编保甲,将棚民有效管理起来。施昭庭后来升任知州。

            到了现代,东山施氏又出了位烈士施福森(1918—1941)。施福森又名施予,号冰清,1937年考入上海戏曲学校,同年参加革命队伍,被派至常州一带进行抗日宣传。第三年入盐城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和鲁迅艺术学校学习。1941年7月日本侵略军在建湖县扫荡,施福森不幸遇难。他家东山的老宅念勤堂是明代建筑,又称楠木厅,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代东山施氏名人有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施福恢、国家建设部高级工程师施迪初等。

              东山施氏原先编有家谱,民国《吴县志》有记载,惜现已毁,因此以上人物世次和来源已无法确定。但全镇有不少带“施”字的地名,如施巷河头、施家弄、施全街、施家山、施巷村、施家平盘等。根据2002年版《东山镇志》,2000年东山有人口52270人,其中施姓1016人,为该镇第十六大姓。

    浒墅关支——读书从文称著姓

         明清时期浒墅关主要有两支施氏,一支迁自浙江桐乡县乌镇。明代中期乌镇人施玘死后葬于浒墅关,文徴明为之写墓志铭,子孙遂为浒墅关人。施玘之子施霖(字廷相,号白冶)是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任县令颇有政绩,70岁时浒墅关榷使为他在第宅前建鸣凤坊(在原苏大生物技术学院一带)。崇明《施氏世谱》中有从施霖的祖上到施霖若干代子孙的记载,施霖生有5子,孙14人,重孙29人,玄孙55人。道光《浒墅关志》记载,施霖的后裔施泽绵挺秀逸群,小试常夺冠军,崇祯年间曾以其贤良方正被推荐于朝,56岁卒,私谥“孝洁先生”。后裔施瑛与另一族人施阶先后官安徽蒙城训导。施瑛玄孙一鸿熟谙乡邦掌故,安贫守道终其身,编有浒墅关《施氏族谱》,可惜该谱也已不传。

          浒墅关另一支施氏来自无锡。据《归愚年谱》记载,浒关人施灿为著名诗人沈德潜的老师。道光《浒墅关志》云,施灿,先世无锡人,县诸生,性至孝,重朴学,轻词华,著有《养正录》一卷。

          另据《浒墅关志》记载,直到道光年间(1821-1850年),施姓还是浒墅关镇著姓,施氏子孙大多读书从文,堪称文化世家。施氏家族还曾在该镇鸣凤坊建造过宗祠。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浒墅关施氏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现在浒墅关镇施氏多为太平天国以后再迁入者。

    相城支——阳澄湖畔传书香

            今阳澄湖镇境内,在民国属相城区(比今天的相城区范围小得多),故称相城施氏,主要居住在杨家浜(今属堰浜村)和施家兜(今属官泾村)。系东山施氏分支,在崇明《施氏世谱》中有施槃弟施杲的九世孙至十七世孙的名字记载,并注明“以上支俱在相城施家兜”。

            相城施氏也是文化家族,曾出过4名举人,20名秀才。据《相城小志》记载,杨家浜施锡朋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举人;施家兜施源从小聪明伶俐,6岁在集市上看见县官的条教(指规条、教令)榜,回家后竟能背出来,后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任安徽黟县、舒城知县,所到之处都有惠政,为人坦白真诚,不讲违心语,后因病告归,与人创立福利机构“永泽善堂”。施源子施九苞中嘉庆廿一年(1816)举人。另一名举人是道光八年(1828)中举的施震福,但不知居住何村。此外,《相城小志》上还有不少施姓者被列入人物传,如明末施家兜人施汝霖很有气节,一名姓金的人屈节于清朝政府,施汝霖写了对联责骂他。金某的门生陈某诬告他,结果施汝霖被杖毙。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相城施氏也有不少人被害。

               杨家浜施氏同样编有家谱,但解放后也已毁。民国时期,杨家浜施兆麟是《吴县志》的采访员和《相城小志》的编纂者。他曾与郭巷镇施宝楠谋编《苏州施氏总谱》,惜未成即逝。兆麟子之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从事工人运动,遭当局通缉,后曾任记者,其子孙现均居城内。根据最近出版的《阳澄湖镇志》,截至2000年底,阳澄湖镇总人口20258人,其中施姓337人,为该镇第23大姓。

    郭巷支——施全侄曾孙之后

          郭巷施氏自称是因刺杀秦桧而被害的施全的子孙,但根据《施氏宗谱》(湖州)载,崇明施氏实为施全之侄曾孙施国祥(第五十六世)的后裔。施国祥由嘉兴迁居崇明,推算时间大约在南宋中期。元末明初,一支子孙迁居郭巷。

           崇明《施氏世谱》称,当时金元南侵,施天瑞五世孙文一弟兄四散分迁,通州、泰州、常熟、上海、昆山、嘉定、太仓、崇明诸沙施氏均为同族。由于湖州、崇明家谱中收录的名、字与地方史料无法一一对照,因此无法查证郭巷施氏在总谱中的世系。

          洪武初科举法未定,诏选富人为官,郭巷人施宗义以“人材”出任福建建宁知府。后谪戍龙山,以老疾归。子施礼与他父亲同时被选拔,做官不受俸禄。施宗义玄孙施悌,成化七年(1471)21岁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他任湖广永州同知时,曾到乡间勘察,路上遇到强盗,强盗问他的姓名,手下想用假名应付,施悌说:"正想让强盗知道我的姓名,何必用假名呢?"强盗一听说施悌的名字,便说:"听说施公是个好官,我们怎么忍心侵犯呢!"于是散去。正德间(1506—1521)出知姚安。姚安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很难管理。施悌到任后,以皇恩、信义开导他们,民风逐渐开化。数年后,他因为年老而乞求回故里,行装都已准备好了,不料身患重病去世,土官和百姓非常伤心。葬于尹山,学者都穆为他撰写墓志铭。施悌以后,郭巷施氏人丁兴旺,大多以读书或商贸为业。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郭巷由村成镇,当时整条郭巷街几乎都被施氏占据,各房累计建有厅堂二十余处。嘉庆至光绪间,笃行堂恩贡施传镳为当时名师,以渊博的知识被称为"两脚书橱";诱掖后进,有成就者数百人。

          太平天国时期,郭巷施氏受到较大冲击,一名秀才施庆清因不肯做太平军的官,被太平军追杀受伤而死;施仲荣被迫流落他乡。战争结束后,抽鸦片之风蔓延,郭巷施氏因此败家者甚多。至解放前夕,留在郭巷镇的有子孙存在的施氏只剩7大房,即有余堂、松心堂、醉白堂、长生堂、培德堂、仁善堂、勤恪堂。

          如今,郭巷施氏能考证的在世人数有一百六十多人,其中半数已迁居苏州城区,另有少数散居木渎等乡镇或外迁上海、常州、南京、杭州、兰州、重庆、东北等地。当代可考的郭巷施氏知名人士,主要有国民党少将施闻光(1899—1956,字苍舟,兰州起义投奔共产党),中国船舶工业重工集团物资西南公司办公室主任施煜民(1936年生,正处级),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画家施文潮(1927年生),浙江大学教授施荫玉(女,1935年生),常州第三制药厂总工程师施文鸿(1938年生),杭州纺织机械专科学校副教授施文济(1942年生)等。

          郭巷施氏乾隆年间编有《尹山施氏家谱》(当时郭巷属尹山乡),施筠清家曾藏有一部。“文革”初,施筠清之孙整理祖父遗物,发现该谱后上缴,现已无法找到。此外,与郭巷施氏联宗的震泽施氏,其家族中许多成员蜚声国内外。据《施氏宗谱》和《笠泽施氏支谱》,郭巷施氏与笠泽施氏(又称震泽施氏)同出第四十二世施旭之后。现这支家族已传至八十六世,部分后裔陆续迁居苏州。

          据《震泽镇志》记载,顺治七年(1650),施氏第七十三世施彩石自浙江余杭泾溪迁居震泽镇纯孝里,后世以经营丝绸致富为震泽镇望族。道光二十九年(1849)全国发生大旱灾,第八十世施善昌(1828—1896)率领家族子弟,分赴苏、浙、鲁、晋、豫、皖等省进行劝募活动,募集资金数以十百万计。他又仿效范仲淹,购买义田赡养族人,救济贫困。善昌第四子施则敬(1855—1924)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因办抗洪劝捐义赈及黄河河工获得二品顶戴的赏赐。他又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办人。

           近代最著名的是施肇曾、肇基、肇祥兄弟。施肇曾(1867—1945)为善昌弟善增次子,先后任驻澳大利亚领事、伦敦领事等职。他在北京、上海、震泽一带兴办多家银行、工厂,如上海闸北水电厂股份有限公司等。他还资助创办震泽镇初级中学,并设立施氏义庄,与施则敬合编《笠泽施氏支谱》等。 施肇基(1877—1958),1902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得最优等法政科进士。历任京汉铁路局总办、交通总长、驻英全权公使、驻美全权公使,出席巴黎和会中国政府全权代表。1945年6月联合国在旧金山举行国际组织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施肇基任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他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但抱定振兴国家的信念。在康乃尔大学留学时,斯迪芬斯教授问他,为何到美国求学,他回答:中国积弱,受人欺凌,愿以所学为国家收回权利,雪耻图强。著有《施肇基早年回忆录》。施肇祥(1879—1961)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机械工程师学位,历任工厂总工程师、京奉铁路及津浦铁路机务总管、开滦矿务总局协理、汴洛铁路局局长,华比银行、荷兰银公司及荷兰造港公司华经理。1928年代表中美工程师协会赴东京出席世界工程师大会。1949年定居美国。施肇嘉(1887—1968),善昌族弟善余之子。国学生,晚清获花翎四品衔。早年在汉口招商局任职,并合伙开钱庄多所。1927年定居苏州。

           八十二世(“元”字辈)以后多定居美国等地,学有所长,事业有成。如肇曾子赞元(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肇基子耿元(长期受聘为联合国秘书厅医官)等。

        八十三世“家”字辈有施家基(1961—  ),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地质勘察专业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一直在美国纽约建筑公司工作。 施家淦(1917—1984,肇基长兄则忠之孙),曾在同济大学机械系学习,1938年1月赴延安,改名肖淦。1982年12月离休,是中国长期从事军工生产、军事科研的老专家。   施家沅(1920—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无机物化教研组副主任,金山卫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研组主任等职。

            八十四世有国际“纳米”权威之一施敏(又名福佑,1936年生,施则敬之兄则行的曾孙),华盛顿大学硕士,史丹福大学电机科博士,培尔实验室研究员、主任,1988年开始兼任“国家纳米元件实验室”主任。对半导体器件有开拓性贡献,获三次诺贝尔奖提名。曾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苏州市区其他不详世系的施姓人士有:明初尹山崇福寺僧永隆系“姑苏施氏子”,朱元璋曾作《落魄僧诗》一首以赞。清康熙年间有著名道士施亮生(号铁竹道人,横塘新郭里施家村人,祖籍崇明),曾筑穹隆山上真观,并任玄妙观住持。

            现代城区施氏知名人士有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施明干、电力部苏州热工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施贵勤(女);市供电公司总经理施广华,原籍苏北阜宁,而此支施氏自称系明代由苏州迁去;市规划局副局长施旭,祖籍崇明;钱币收藏家、高级工程师施嘉干。长期居住苏州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施仁(1922年生,祖籍崇明,明代迁无锡,清代迁常熟,至施仁已经8代);解放后定居苏州的国民党少将施应霆(1915—2002),湖南善化县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苏州第四中学教师。

                              (施晓平)

    主要参考资料:

    《三国志·吴书》、郑樵《通志·氏族略》、崇明《施氏世谱》、民国(湖州)《施氏宗谱》、《笠泽施氏支谱》(即吴江震泽支施氏家谱)、明《国朝献征录》、清张大纯、徐崧《百城烟水》、乾隆《元和县志》、沈德潜《归愚年谱》、道光《浒墅关志》、民国《吴县志》、《相城小志》(施兆麟纂)、《洞庭东山志》(薛利华主编)、《东山镇志》(沈炳荣主编)、李嘉球《苏州状元》、《苏州市志》、《震泽镇志》、《当代苏州人才录》、《中华姓氏大辞典》、炎黄脉络网(施家治创建,网址http://shijiazhi.nease.net/)、《我们的名门家族史》(施家沅、周毅平撰)、黄俶成《施氏祖籍辨正》,殷岩星、施玉祺、施文麟、施鸿生、虞风华等提供资料。


    更新记录:

    2017.06.12自施晓平新浪博客转发在老版网站

    2022.05.06施氏族谱网转至新版网站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江苏苏州吴中郭巷镇施氏资料汇编--转自施晓平新浪博客 (现已停服,附pdf文档)..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