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山施氏宗祠
一、宋末入闽 梁山肇基
闽侯县青口镇壶山、农光两村施氏族人,远祖源自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居山东临濮世代繁衍生息,名门郡望。后裔分支陕西、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吴兴等地。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大举南下,南宋临安府(杭州)失陷。老臣陆秀夫、张世杰等将领带一支三十万保宋抗元军民,护拥益王赵昰、广王赵昺等南撤。从温州浮海抵福州,在闽县开化里邵岐一带登岸。而后,在陈宜中等老臣拥戴下,奉赵昰于福州越王山南麓垂拱殿登基,称宋端宗皇帝,改元景炎。
浙江吴兴施镇,是年追随宋末抗元军民入闽,初在福州城津门附近立足。元军继续南下追杀幼帝,闽北告急,宋军北上抗拒不敌,赵昰小皇帝惊恐中再度往南逃遁。福州失守,元军进驻城内,改朝换代建立元朝福州地方政权。随后,开始清算和缉拿抗元人士,施镇在通缉之列,趁官府尚未澄清户籍之机,施镇举家悄然登舟逃逸津门险地,往邑南七十里,闽县崇善东乡还珠北里落脚,择葫芦山西麓,依山旁水而居。山曰梁山,据《闽书》记载:“葫芦山,一名梁山,上有紫台,邦人胜游,为扈屿···”。清郑祖庚编纂的《闽县乡土志》,将葫芦山舛误壶芦山,民国时期葫芦山淆讹壶山。水曰濑江,水行七里乡间,亦谓七濑。濑水派流施厝街前面一段河,曰施厝浦,与扈屿浦、上岐浦三流汇合河头浦湟(水面大),涨潮故有河头浦水三头涨景象,形成浦湟潮水漩涡奇观。
元朝初,施厝人被朝廷通缉,隐匿“人犯”身世,百年间,族人凡事不张扬,十分低调内敛,做事谨小慎微。祖训:“允循善道弈世嘉珍,克遵至理永守纯仁。”教导后人,做人诚信为本,与人为善,善道是世代奉行美好的精神财富, 做事坚持真理,遵从做人的道理,始终坚定守护仁义道德不被侵蚀。先人云: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诸事让三分,歞仔㬼歞福(傻人有傻福)。施镇公得以葫芦山西麓,买田购地筑庐安居乐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勤劳的施氏族人财富不断累积,拥有诸多七里区良田,明清时期,在梁山西南麓,先后建筑三十多座六榀五屋厝,至今尚存二十几座。
施氏祠堂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坐落梁山西麓,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民国初,民主革命先驱施秉政宗亲,请时任民国谭延闿主席题写“壶山施氏宗祠”匾额。
谭延闿题匾
几百年间,施氏祠堂历经几次大的修缮扩建,面积达1000平方,神主殿金碧辉煌,两对青石镂空石雕柱精致秀丽。宗祠是裔孙认祖归宗殿堂,每年正月都举行祭祀活动,供族人和海内外游子还乡祭祖觐拜,感恩先人造化,福荫子孙后代。
神主殿
祠堂内戏台宽敞明亮富丽堂皇,每逢祭祀先人请戏班公演,感恩祖先恩泽。祠堂内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蔚为壮观。
藻井
浮雕
二、为富亦仁 福荫子孙
明朝义官,施纶,字克端,闽县还珠里人。施纶三代单传,里人戏言“蜀条烛点呢敫敫光”(点一根蜡烛亮堂堂),纶幼年家境贫寒,可谓是家徒四壁。年三十,纶父一德公到肉桌(摊)赊两斤猪头肉做年,屠夫收摊时候想起,年三十被人欠账不吉啊,便到一德家讨肉钱,一德求情道:“肉都下锅煮了,实在没钱,年后即还。”屠夫不依,吼道:“没钱还想吃肉”。揭起锅盖拎着肉便走。是夜,一德无奈何,到菜园拔两颗芥菜凑乎过年,不慎碰倒菜园石头围篱,砌好转身要走,不料石头又倒下,如此反复三次。干脆基地土扒深垒结实点,基地土扒开,挖到一陶罐,打开一看闪闪发光的金子,一德公年三十意外拣金发迹。有了钱,盖房经商,施纶年轻机灵,商场得心应手。几年光景,赚得盆满钵满,家财万贯,又买了大片良田。据说峡南以内,近半水田是他家的私产,可谓富甲七里。施纶也脱不了,世俗老套“发家致富传世事”,先后娶一妻三妾,育十八子,后人谓之“十八主”。
施纶故居,施厝街8号古厝,也是新中国水利工程教育家,清华大学终身教授施嘉煬祖屋,族人谓之“一德堂”。还有一段“有声没箂(稻筐)担”故事,时施纶年迈六十有五,纳季氏为妾,对“细姐”宠爱之至。老话说“做花呒(不)做夹竹桃,做侬呒做侬细婆。”季氏当小妾,没有名分被人小觑,平日抑郁寡欢,施纶心疼小美人,便取悦爱妾,赋予收田租大权,季氏欢欣雀跃。一权在手不怕令不行,这让乡人刮目相看,里人时有讨好她,以长者辈分相呼,遂尝惠利。是年歉收,乡人秋获交田租困难,佃农依歞者,挑谷进仓交田租,便在谷仓门口大声喊“伊婆”(对长辈妇女的尊称),我挑一担谷子来交租,请你来查验一下。喊她“伊婆”,季氏满心高兴一脸春光,在账房里回应“阿使”(可以)。依歞交了四担租,还差一担,家里只剩不到一担稻谷了。此时空手到仓库大门口高喊“伊婆”,我挑一担谷子到仓库了,请你来查验一下。这喊声三落厝都能听得到,“伊婆”照例连头都不抬,回应“阿使”。光喊“伊婆”就能免一担谷子,后来,逢歉年,施纶任恤乡人,默许“有声没箂担”减免田租。据《福州府志》记载:“施纶,性慷慨乐义。少善贾,累赀巨万,辄施亲故之贫者···”。
施氏先贤善于乐施基因薪火相传,清初,施元旸开仓赈灾和资助邑城军民抗敌,仁者善举传为佳话。据《闽县乡土志》记载:“施元旸,字赓白,顺治五年(1642年),福州饥,出已粟多赡族众。十三年(1650年),郑氏兵围城,居民分陴坚守,敌军寻退,皆其措饷之力。”
三、男耕女织 闾里书香
闽县七里区是濑江、西峡江泥沙冲积小平原,堪称小江南水乡,水田沃土宜种水稻,是邑城粮仓。濑江回转三十六弯,有着许多洲地长满蒉草,是织床蓆天然原料。农耕时代,施厝男人务农,女人拍(织)蓆。相传,拍蓆手艺是老祖宗从浙江吴兴带过来的,草蓆是居家生活日用消耗品,不愁没有销路,是一项收入可观的家庭副业,今传统拍蓆手工艺失传。
自元朝“人犯”风波,施厝人压抑一百多年科举理想,不敢踏进仕途半步。然而,生活富足让孩子读书,这是普天下父母的夙愿。古语云:“养仔呒读书,不如佉养猪”(养儿没读书,不如去养猪)。自明朝洪武年间,施厝乡间办起三处“人家斋”(私塾),“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施家子弟学经读史蔚蓝成风。明清两朝,族人科举时有登榜,科举及第有二十余人。明朝科举,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施爱,字欲周,授浙江归安知县。举人,施可学,字欲行,广东仁化教谕。施得(德),景泰年间顺昌县丞。施禹行,建炎年间兴化知县事。据施宝霖老先生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施厝街40号,大门上方悬挂“大夫第”匾额,古厝厅中悬挂一面进士和三四面文魁牌匾。又,施厝庵边路8号,俗呼“大厝裡”古厝,大厅旧有悬挂五面举人牌匾。文魁施闰游,成化年间长泰县主簿。武举,洪武年间施敬,永乐年间施任,宣德年间施禳,正统年间施忠,四代世袭卫所百户。岁贡,施侃、施泽、施士奇、施文良、施常兴等等。清朝科举,施厝上岐127号施霖古厝,民国时期保长施培钤祖厝,门额悬挂一块进士匾额,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据《福建通志》载:“施霖,字能继,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进士,授平原知县,寻改西宁。持正不合上官意,或劝其稍委随,霖曰:‘吾唯知理是非,与事当否,不为威怵也。’擢工部主事,以疾告归。霖,少聪慧过人,为诸生,才名震一时。家贫授徒以给,兄卒,遗孤幼稚,季弟治生不自给,霖皆力任之。族兄无嗣,为之置妾。有甥为诸生,抚而成之,人尤称焉。”又,举人施登龙、施黎官(陈宝琛外甥),民国时期晋江县长施子榖(黎官子)等等。
施镇公梁山肇基七百多年,人丁兴旺,现今闽侯县青口镇壶山、农光两村施氏族人七千余口,尚有族亲在不同历史时期迁居台湾、北京、上海、尤溪、大田、长乐等地以及海外。葫芦山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明清两朝,科举及第进士、举人、武举、岁贡二十几人。军界,南洋水师舰长施辉蕃,马尾海战英烈施甘澍,少将施广植、施泰祯、施芳等。近现代各界人才,清华水利工程教育家施嘉煬、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施剑荧、寿山石雕艺术家施宝霖等等。
《允循善道---闽侯壶山施氏宗祠---施文铃·修改20230412》原文doc下载: